實驗室簡介

  • 研究主題

1.

利用全臺灣氣象雷達網:包括中央氣象署五分山花蓮墾丁七股南屯、樹林、林園雷達桃園機埸氣象雷達;以及中央大學雙偏極化雷達資料,針對颱風、鋒面、午後熱對流、中尺度對流系統等各種不同天氣現象進行研究。主要分析系統內部動力、熱力與微物理結構,了解對流發展及演變過程。其研究成果將可應用於即時天氣預報 (Nowcasting) 並發揮防災預警功能。

2.

發展定量降水估計 (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 QPE) 方法,如回波與降雨率 (Z-R) 關係之建立、多變數 (雙偏極化參數) 雨量估計法、降水粒子分類等。

3.

發展多都卜勒雷達風場反演系統 (WInd Synthesis System used to DOppler Measurement, WISSDOM),可在複雜地形上進行風場合成,能有效解決傳統雙都合成方法之基線 (baseline) 問題。

4.

發展3DVAR、4DVAR 及LETKF等技術,進行雷達資料同化 (Data Assimilation) 研究,以期提升短期 (0到6小時) 定量降水預報  (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Forecast, QPF) 能力。

5.

使用中央氣象署全台雷達網觀測資料,利用變分回波追蹤 (Variational Echo Tracking, VET)、半拉格朗日後推平流法 (Semi-Lagrangian Backward Advection Scheme) 以及額外參考其他氣象資料,針對台灣周圍區域設計雷達外延預報工具 (Taiwan-Area Radar Nowcast Extrapolate Tools, TARNET),測試短期預報在台灣之表現能力。

6.

新型氣象雷達系統硬體的研發。

      • 簡史

      1971年

      廖學鎰教授開始教授雷達氣象課程。

       

      1980年代

      廖學鎰教授、洪秀雄、陳景森、林沛練老師已著手分析各種天氣現象(如:颱風、梅雨、中尺度降水系統等)的雷達觀測資料。

       

      1981年

      劉兆漢教授返台,推動特高頻雷達 (MST/VHF radar,現由中央大學太空所維運)。

       

      1984年

      接收氣象局(今氣象署)高雄壽山雷達,陳台琦老師返校,加入中大雷達研究團隊。

       

      1987年

      在系主任張隆男教授支持下,將壽山雷達架設於科二館樓頂。

       

      1991年

      本系參加 TOGA 實驗,自美國引進 ISS。

       

      1998年

      由王作台與林沛練老師帶領參與 SCSMEX 在東沙島進行觀測。

       

      1996年

      廖宇慶老師返台,與陳台琦、林沛練成立雷達氣象實驗室,加入雷達資料反演及同化的研究新方向。

       

      2002年

      接收氣象局(今氣象署)高雄壽山雷達站 S-band 傳統氣象雷達,並將其升級成都卜勒雷達;同時增加雨滴譜儀的協同觀測,建立對北部降水系統 DSD 的瞭解。

       

      2004年

      接收民航局中正機場 C-band 都卜勒雷達,並將其升級為雙偏極化都卜勒雷達。

       

      2005年

      已進行許多的觀測及分析,初步證實雙偏極化的優異功能。

       

      2008年

      建置全台灣第一部移動式雙偏極化都卜勒雷達 (TEAM-R)。